财新传媒
mini > 专稿作家 > 小庄 > 正文

人体标本背后:往生者不能言语|科学

2021年07月11日 07:56
历史上很长时间里,被解剖的尸体都是死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有人主动捐赠遗体。1912年,200名纽约医生公开承诺死后捐献他们的尸体,以消除与解剖有关的污名化和耻辱感
2018年5月16日,广州,南方医院病理解剖楼法医病理解剖室,年轻的女法医岳霞和助手正在解剖一具女尸。图/视觉中国

  文丨小庄

  因为一个项目,我曾在温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待了一阵子,办公的地方就在这所大学的人体科学馆旁边。有时趁着午间,我会随其他人一起去馆里看看标本。目前,这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场馆收藏了数千件藏品,就国内而言,规模相当罕见。其中一件标志性的展品是人体塑化标本《网球者》,握着球拍的右手,迎球而击,英姿飒爽,让人印象极深。它也让我不由得想起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的“身体世界”(BODY WORLDS)展里那些同样制作完美、精心摆放的人体。它们有着仿佛罗丹雕塑一般的姿态造型,只是剥去了皮肤,让肌肉和神经历历呈现在你我面前。

版面编辑:邓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