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人文 > 正文

老师们在想些什么?一线教师六人谈|师说

2021年09月10日 17:0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独善其身很难。但一旦老师们认清,觉醒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我们便能明白,没有完美的觉醒,只有不断地追求和持续的成长
2020年5月15日,山东临沂,一名老师在家中备课。图/人民视觉

  本文系博客精选,来源于“奴隶社会”

  作者:六位一线教师,文中皆为化名。

  很多时候,我们是出题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又是被考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是内卷的受害者

  很多时候,我们又是内卷的助推者

  很多时候,我们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时候,我们又是唯一能拯救学生的那根稻草

  ……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且非常难得的云聚会——没有提前预约,没有主题铺垫,来自教师读书会的六位一线老师在腾讯会议聊天室即兴畅聊了三个多小时。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六位老师分别来自于北京、成都、广州、济南、郑州、海口六个城市,教龄分别是六到九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美术五个学科,涉及了公立、民办、高校附属以及国际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

  这是一场没有数据、没有问卷、没有任务的纯聊天。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是身为一线老师的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及对教育环境的主观感受。天南海北,体制内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能聊到一块去吗?是不是很令人期待?

大家不同,大家都累

  起初,大家都略有些拘束的,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还好说,关键是城市情况也不一样,南方和北方肯定会有差异吧?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也肯定有所不同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肯定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吧?

  没想到,带着北京腔、山东腔、河南腔,亦或是四川腔、粤语腔、海南腔普通话的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简单寒暄后,大家仿佛已然捕捉到了彼此真实、诚恳的对谈初衷,几分钟内便迅速打破了沟通壁垒,大家忍不住感叹开来——“没想到南方城市也是这样啊!”“我们二线城市其实也一样的!”“原来民办学校也如此呀!”“还以为公立学校老师压力会小一点……”

  没错,天下老师是一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鸣,接下来的聊天就更加开诚布公和没有保留了。

  话题是从个别城市暑期的学校托管开始的。

  郑州某小学的时光:从教培机构取消的新闻传播开始,关于“老师该不该有寒暑假”的话题网络上也有比较热烈的讨论。我很想说,大多数老师的寒暑假是用来充电的,也有很多老师的寒暑假是用来续命的。真的,老师们仿佛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定性循环,那就是一开学鸡血满满,踌躇满志,学期过半就能量不足,强装活力,学期最后就只能靠着信念,盼着假期硬撑了。

  济南某小学的春晓:的确是这样,我的同事们有个玩笑话:暑假休整两个月,一周回到解放前。——老师们平时工作强度真的比较大,假期着实需要重新赋能。虽然我们能体谅家长的难处,也能体谅大环境下教培机构大幅减少后孩子们的无所适从,但老师的弦绷得太紧了,真的身心灵都需要好好放松一下。

  今年好像跟往年大不同。现在都七月下旬了,师范同学群里还都在各类培训和家访,或者带学生暑期游学,根本没有放假了的迹象,大家都有苦难言……

  咱们都知道,除了教学成绩外,老师们的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评职称,上公开课,发论文,做课题,评各种优秀,迎各类检查,还要时时当心会不会被“12345”……而且,老师们日常被很多琐事缠绕着,很多时候处在紧张混沌的状态,工作起来真的是“五加二,白加黑”,身心俱疲。举几个身边的例子吧——

  有一次我在放学后开家长会,就把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临时“寄存”到了学校旁边的托管中心,家长会结束时六点半,又跟个别家长单聊,聊着聊着就一起出校门开车回家了,一路还在回想跟家长沟通的细节,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直到回家后车停在单元门口时才傻了眼,自己孩子呢?那时候已经晚上八点了。

  还有一个同事有类似经历,早上上班边开车边接家长电话,出了小区门看到后视镜里保安疯狂地在后面追,停下车来才被告知,自己孩子还在后面没上车,急得哇哇哭呢。

  另一同事,晚上边做着饭边给家长挨个儿打电话,班里有一个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家长很着急,自己家孩子到点喊饿,也很着急。所以只能一只手拿着电话,另一只手勉强准备做饭。这时候,荒唐的一幕出现了,她本想试一试油热不热,竟然鬼使神差地直接用不拿手机的那只手下了油锅……

  (原编者注:有两位前脚还在聊天室强烈表达着“暑假身心灵都需要全面放松”的老师,后脚就在七月底自发组织去某乡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她们说:这样的行动是有意义的。)

过去的十年,教育变得更好了吗?

  说到自己及身边同事的那些囧事,六位老师都有很多例子,信手拈来,一边自嘲一边自怜,哭笑不得。

  成都某办中学的舒童:虽然老师们舍小家顾大家,舍下自己孩子也要护好班里的孩子,但是,这些年,仿佛社会上的很多声音对老师越来越不友好了,我们时不时就会被“道德绑架”一下。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开车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车,我就一个劲儿道歉,没想到车主还是爆了,说话很难听,我想他应该是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就想缓解下这种尴尬,说了句:“您应该也是这个学校的家长吧?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所以一定会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您放心。”没想到这几个家长更炸了:“啊?老师怎么样?你是想拿你老师的身份来要挟我吗?”……我真的没法说什么了,就打了交警电话,说了当时的情况,交警说我不用负全责,礼貌性地付一部分费用就可以了。我把这话转述给对方,没想到他的话更难听了:“你作为一个老师,难道不知道开车门要前后左右看一下吗?你作为一个老师,难道不懂得最起码的赔偿规则吗?你作为一个老师,难道不知道……”那一刻,我就在想,我作为一个老师,难道有罪吗?

  广州某学校的海燕:哎,真的忍不住感慨,离开体制内教育那么多年,原本以为这些年教育生态会有所改观,这样看来似乎还变本加厉了。老师面临的考核越来越多,真正指向教育本身的事情老师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吧。

  我还听当老师的同学讲过一个例子,说她所在的学校就有小学生给“12345”(当地市民服务热线)打电话,这挺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这个孩子竟然编排了一个故事,安在这个老师身上,原因就是因为上课时老师批评他,他想出口恶气。我就想,这么小的孩子,哪来的这种心思呢?还是说,平时新闻啊,社会舆论啊,对老师越来越不够尊重了。

  成都某中学的舒童:没错,我们确实面对的是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的双重考验。今年也是我做老师的第十年,直白点讲吧,刚上班前两年,我还是有双休日的,工作这么多年,政策不断变化,双休日情况也随之变化,这个学期就几乎没有双休过。眼睁睁看着老师们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劳累,自己呢,也并没有因为经验多了、驾轻就熟了而比刚工作时轻松半分,每天仿佛都在高速路上疲劳驾驶。

  郑州某小学的时光:很相似,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第七年了。怎么说呢?这七年我慢慢适应了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陀螺生活。因为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很重视特色课程、特色活动,而且成绩一直保持区域内第一名。所以老师们几乎每一天的每个时段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宿舍、食堂,不是在上课就是在看学生,或者在去看学生的路上……

  但,与此同时呢,我们学校还实行常年“推门课”制度,就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个班级都随时会被推门听课,还有一个专门的听课领导小组,会给老师等级评价,如果哪位老师的哪节推门课讲得不好,就会被全校通报批评。所以,老师们的心态一直很紧张,可以说弦绷得紧紧的,忙碌一天后的加班加点都是常态,连备课教研都需要抽空来做,更不用说培训读书提升自己了。

  都说教育是用一个生命影响到另一个生命。如果说,我们的辛苦能够抵消一部分学生的辛苦,那也是值得的。但事实上,我们眼见着孩子们一年比一年辛苦,应付完考试就要参加各类活动评比。高密度管理的校园仿佛是安静的,但师生的内心都是躁乱的。

  广州某学校的海燕:其实,平时也会听到很多邻居和朋友对于体制内教育的议论,但今天听大家说这些细节,还是很难过的,内卷不虚,家长累,老师累,孩子更累。这几年,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离开体制到国际学校,甚至在疫情期间带着孩子进行家庭式教学,坦白说,我也会承受很多质疑,并且这样的教学并不轻松,但是走到今天,我一点都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简单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学校及教养方式吧!事实上 ,我们小区就是大家口中一房难求的“学区房”, 但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呢?孩子幼升小时,我和其他家长一样,做了多手准备,只是混迹里各个幼升小群里,各种信息和现状让变得越来越焦虑。直到我有一次我在国际学校探校时,看到孩子们簇拥着看一个展览,一个六岁的小姑娘被挤了出来,她就淡然退到后面,一点不介意的样子。孩子们很平和、很安静、很友善的样子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这才是教育该呈现的样子,后来我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了。

  当然,虽至今不悔,却道阻且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选择机会,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这份选择的勇气。真心希望未来的十年,教育能够越变越好吧!

你只关心孩子的成绩高不高,可曾想过老师们过得好不好?

  老师们聚在一起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分数。如果说,老师们一直紧绷着弦在工作,那么每学期末的最后一个月,这根弦真的就紧张到了极点,因为孩子们要期末考试了。

  郑州某小学的时光:我所在的城市中考成绩全市排名,分数压力早已下沉到了小学,毕业班也会参与全区乃至全市排名,毕业班成绩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压力继续下沉,到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直到一年级。

  有时候,身边的朋友会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当老师的能不能消停点,少折腾折腾孩子不行吗?其实我想说:我们看起来是出题人,其实更是答卷者,两头作难。

  也有很多朋友会问:不是不允许小学生公布分数排名吗?这政策都多少年了!那我们也只能呵呵了,不排学生排老师啊,排老师不就是变相排学生吗?

  为什么排老师呢,是个别学校自己折腾自己老师吗?当然不是,据我们了解,校长也在区里被排名,如果名次不好看,就会被约谈,他在区里怎么憋红的脸怎么尴尬的笑,就会让你在学校怎么憋红脸,怎么尴尬笑。

  当然我们学校的成绩一直很好,校长应该只被表扬未被约谈过,但他会在学校约谈老师。去年有个被约谈的老师,在教毕业班半年后,直接撩起刘海儿来给校长看:看吧,年纪轻轻,半年毕业班下来就这么多白头发,还想怎样?

  其实也“不能怎样”,我们学校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

  济南某小学的春晓:一直不太了解民办学校,只知道近些年来民办学校越来越注重成绩,这个“末位淘汰”听着真是很让人窒息。公立学校虽然不会末位淘汰,但紧张程度是一样的,考前一个月最为疯狂,语数英三科老师疯狂占课,累死累活还互相埋怨,恨不得一天五六节课全都靠在班上。学生作业更是,三门课的作业要求恨不得写满整块黑板。想想孩子们回家的那一个个夜晚,估计还不如上课来得轻松,真是让人心疼。

  不仅如此,为了减轻第二天的纠错压力,有些青年老师会让学生当天就把作业拍过来,盯着手机一个一个纠错,然后语音反馈回去,很多老师边抱怨“眼都快瞎了”边“乐此不疲”。这一举动也让年纪略大的老师羡慕嫉妒不已,因为他们的“老花眼”真的看不了。

  所以,我们都说教育内卷,学生卷,家长卷,老师其实也卷。

  近期,济南的中考成绩出来了。我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教了一年初三毕业班,整个人累瘦了十几斤,学校是封闭式管理,班主任都是四十岁之下的男老师,很多时候吃住都在学校和学生一起,所以学校中考成绩也名列前茅。班主任老师在群里感慨说:摸爬滚打一年,跟孩子们一起交了完美的答卷,暑假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但我自己的毕业班同事只能在医院睡这个安稳觉了。孩子们学期末进考场的同时,她因疲劳和压力过大,重度失眠晕倒后被送进了医院。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手抓?

  成都某中学的舒童:情况非常相似,我们这边很多公立中学更甚,说不排名,但学生考试时分配考场都是按级部排名划分的,学生会因为在第几个考场考试而得意洋洋或妄自菲薄,可以说排名的压力从初中一入学就开始了,无时无处不在。

  我们是市内知名的民办中学,为何知名呢,那真是“素质、应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啊!也就是说学校既要品牌又要成绩。我们的学校领导的理念真是特别好,每次发言都听得老师们热血沸腾的,但结果却是“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不是不想做好,是大家真的做不到。

  首先要保证学校品牌,要实现素质教育,那当然就要有特色课程,特色活动。初衷当然很好,想要给孩子们更多的见识,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平时活动特别多,老师们都要组织和参与活动,并且每项活动都会有评价有奖励,这就使得素质教育的活动也有了量化标准,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大会上宣布活动成绩时老师和学生都十分紧张,感觉很像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与此同时,要保住学校在市里的排名,学生的分数是硬指标,大家平时都在讨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其实作为一线老师来讲,就很困惑更疲于应对,还要天天给学生煲鸡汤,让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到底是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或者两者兼得?

  北京某附中的文璐:我们学校的环境跟大家说的略有不同,我的感受也不太一样。但在分享我自己的故事前,我其实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堂姐的例子,跟前面大家说的应该比较有共鸣。我们家算是是教育世家,我还有个堂姐在老家的公立中学当老师,是当地的教学能手。他们学校几年前加盟了北京某全国著名改革前沿的学校,从此不但没有了双休,连寒暑假也没有了。记得刚加盟那一年的春节后,家里亲戚还在互相串门,他们就开始参加集训了,不是到北京总部学习就是在当地校内封闭培训。

  学校实行走班制,老师每个人负责一个教室,学生的学习模式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看起来真是值得称赞的大好事,但永远不变的是学校要参加市里的中考排名。政府给了学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备受关注,学校品牌要创,成绩也要优,老师们就开始了几乎全年无休的加班模式,不论是什么岗位什么学科,都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了这改革大潮中。

  一开始老师们是非常兴奋和热情满满的,但改来改去,最后都要“两张皮”,可以说换汤不换药的分数至上,老师们每天都主动加班,领导也是话里话外的表扬回家晚的老师——怎么衡量呢?一人一个教室,谁的教室灯亮到最晚,谁就是最努力最负责的老师。可笑的是,偶尔家里有事,下班后按点回家,都要偷偷摸摸溜走,还不忘拜托旁边教室的老师,走的时候帮自己教室关灯,免得提前关了灯领导不高兴。

  结果怎么样呢?三年的时间,没有任何癌症家族遗传史的堂姐得了乳腺癌,这让我们全家人都非常心疼,听说学校身体出大问题的老师不是个例。

我们的教育,至少比北京落后三十年

  在大家一片唏嘘不已中,来自海南的蓓儿老师显得尤为安静,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大家,听大家说。大家觉得南北方差异比较大,毕竟是在祖国最南端的海口,蓓儿又是“不食学校烟火”的美术老师,选择沉默,可能因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没想到,讲到生病的老师时,她一下子非常感伤地接起来话茬。

  海口某中学的蓓儿:是的,每年体检,学校都有很多老师查出各种问题,这两年相继检查出癌症的概率可以说是蛮大的。我之前工作的学校有一位相熟的老师也得了癌症,可以说我们送了他最后一程。我们去医院做最后的探望时,同事说很后悔天天熬夜睡在学校,后悔天天在办公室吃泡面,更后悔当时带毕业班没有时间去大的医院排队检查耽误了病情,现在得了绝症,自己的工作马上就会有人顶上,但妻儿老小一家人都被舍下,谁来照料?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其实是很大的。

  近些年,我们海口教育实施了“百万年薪”计划,从外地招聘了很多好校长和好老师,有些还提供住房、解决家属工作等。我们学校之前比较落后,所以就很幸运地降临了这样一位“百万校长”,但这位校长从北京某知名学校到海口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很多教育理念无法落地,甚至被其他同级别的校长视为异类,因为他做的太多事情是其他校长想都没想过的。

  所以,在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下,他开始在学校变相强制老师加班加点,也是会表扬加班最晚的老师(校长会在群里表扬九个年级中的六个年级,那剩下的三个年级就真的不好意思不加班了),还会表扬宣传活动时发公众号最多的老师,于是,经常有老师加班到深夜,按时下班成了过去式。你就会慢慢发现,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其实就开始“卷”,比如有的老师晚上十点多下班就会在学校群打卡,然后校长就会表扬,慢慢的就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效仿,好像都要把工作做到表面一样;还有的老师,不是因为搞了活动而写新闻,而是先写好新闻,再去搞活动,好像就是为了展示而做做样子;拍照更是如此,很多时候的教研活动,大家好像聚在一起就是为了那一张照片……总之,“迷之操作”越来越多。

  几年下来,学校成绩和口碑是越来越好了,甚至成了当地的名校,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了。尽管如此,老师们还是比较能理解校长的难处,因为他自己每天恨不得就只能坐下来正经吃一顿饭,一天也就睡三四个小时,基本吃住都在学校。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是有教育情怀的,感觉他的站位是非常非常高的,他曾经发自肺腑地跟我们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要比北京落后三十年。

  从校长焦急的眼神中,我们仿佛也都能感受到这种“落后”,感受到教育改革的迫在眉睫,所以很多老师都是自愿来配合校长的,尽管我们可能要追着跑才能赶上校长的步伐。不瞒大家说,在海口,有很多老师所在的家庭可以说早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家中资产雄厚,但是这些老师仍然还会选择加班加点地工作,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当然,大家也有很多抱怨,但口头禅仍然是“这是一份良心活”,所以老师们活得其实是挺拧巴,也挺矛盾,又挺坦然的。

大环境下,我们何去何从?

  那么,“领先于其他城市三十年”的北京,教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北京某附中的文璐:其实,北京的情况我想跟大家是差不多的,但确实我个人的内心环境有一些不同。先说说我们学校的情况吧,这个学校的老师是比较年轻化的,大概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而校长的管理也很有意思,有点“无为而治”,不过他特别重视培训。我们这一年以来,几乎每周六上午都有一场针对几个校区所有班主任的培训,学校请了很多专家过来,每次培训后的讨论都十分热烈,大家不吃午饭还能到聊到下午一两点,而且一年下来到最后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一年收获特别多,进步特别大。这个过程中我们能被看见,并且可以有渠道释放出来,虽然很辛苦,但是会很开心,因为的确是成长了。

  济南某小学的春晓:这真是非常理想化的工作状态,忽然想起来自己十几年前的样子,那时候也是听到校长讲她的教学理念,讲她的办学智慧,讲她的中西教育见解,在台下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真的是热血沸腾的,我想当时就是被点燃了,然后我再去点亮身边的学生……不过这种感觉好像很久都没有过了。

  据我观察,现在我的周边,不论是工作二三十年看起来“功成名就”的老教师,还是刚刚参加工作应该“意气风发”的新教师,眼神中都透着疲惫和无奈。

  成都某中学的舒童:是的,在工作强度大的时候,疲惫是不分男女和年龄的,强度小的时候看起来就还好(事实上总有人会苦中作乐的,哈哈)。

  文璐老师的这种状态非常让人羡慕,可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很想知道,这种良性循环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北京的教育环境,还是家长素质、学生背景,或者说是因为较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亦或是其它的什么因素?

  北京某附中的文璐:坦白说,我真的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毕竟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听到全国各地的老师的声音。我想可能每种因素都有,又或者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但我觉得总体而言,天南海北,大差不差,刚才老师们说的情况,我身边其实也不少。包括我带高三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非常容易抑郁的,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可以说一个学校两个心理老师根本不够,所以每个带班老师都要负责六七个孩子的心理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自己不能焦虑,而且还要想尽办法缓解学生的焦虑,这是我们高三老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也是可以花心思有所作为的事情。

  其实,北京的家长也是动辄就把学校告到教育局,甚至为了招生电话打不通的问题都会选择报警,老师们每天也要处理很多这样那样的繁琐的事情,而且,教学压力也特别大,像是排名啊比较啊这些事情也都大同小异,所以,大家也不要把北京的教育想得那么美好,那么理想化。

  刚才蓓儿老师讲到海口引进的北京名校长,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大的教育背景下可能很多理念就是没法落地,这背后的原因也许非常复杂,不是我们能够解释的。有一点比较肯定的是,地域和资源的区别是不能回避的,北京的孩子出路确实更多元一些,像我今年刚送走的高三毕业班,考入清北等名校的有,但是没有考入清北名校的,很多孩子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体育特长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学校,结果也都非常好。如果说环境因素的话,这可能算是一个。当然我们也是这样猜测啊,毕竟宏观的教育政策也不在咱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不过,从自身角度讲,更大的因素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吧!大家还记得我说我堂姐加盟的北京名校吗?我其实也有同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去了这所学校在另一城市的加盟校,也是经常说课程培训强度超级大,但是接受并实施起来却很吃力,可以说压力山大。其实当时她是有机会留在北京,到我现在的学校工作的,但是现实点说,那个加盟校的待遇特别好,一位老师一套房子,她和她的老公同学,就分到了两套三居室的房子。

  所以,我们同学之间也开玩笑说: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不能啥都想要对不对?

  广州某学校的海燕:这个非常现实了,当然这是大的环境的选择,如果不能选择大环境呢?

  说到选择,我们身处同样的教育内卷当中,是不是也是可以有选择的?这就像一诺经常在诺言说的,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我们是可以选择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的。比如说,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老师,做什么样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的班级里做一点点小小的尝试,跟自己的学生做一些小小的沟通,进而把自己的教育场做一点小小的改变?

  ……

写在后面

  三个多小时的聊天在大家的若有所思中结束了。大家相约,以后这样的抱团取暖要一直有,这样的互相治愈要一直在。

  六位老师是不同城市一线教师的缩影,事例有代表性肯定也有个体的局限,观点有参考性肯定也有片面的地方。但,目前教育的大环境改变起来需要时间,与其抱怨和等待不如从我们自身做起。

  所以,正如一诺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敌人,是我们太多的人因恐惧而奔跑,但又无法逃脱,恐惧如影随形,永远跟在你的后面。我们这时候需要做的,是站住,转身,面对它。只有这样才能看见它、正视它,才不会无休止地问“什么时候改变?”这样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关注学生当下的状态,会看到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 而不仅仅是分数, 或者一时的学习成绩。只有我们意识到“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时,才会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才会真正地投入这种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要盲从和怨怼,更重要的是成为教育的共同创造者。

  独善其身很难。但一旦老师们认清,觉醒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我们便能明白,没有完美的觉醒,只有不断地追求和持续的成长。这才是我们给学生最好的土壤,因为这不是幻想,而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版面编辑:邓舒方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