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专稿作家 > 罗新 > 正文

罗新:农耕、游牧、渔猎,历史社会也有歧视链

2021年09月15日 20:00
近代进步史观认为,从采集向农业转变是必然发展。但20世纪后半期的研究发现,农业出现后的大多数时期,农民的生存质量并不比采集者好
正如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所说,一方面,农业使单位面积内的作物提供更多的热量,另一方面,农民可获得的营养却赶不上那些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因此,并非所有采集者都乐意加入农业化的历史浪潮。图/视觉中国

  文|罗新

  各种各样的歧视链在人类社会所有时期和所有地方都广泛存在。大城市人看不起小城市人,小城市人看不起乡镇人,城郊农民看不起偏远乡村农民,平原人看不起山里人,山下人看不起山上人。不过,歧视从来不是单行道,乡下人也流传着关于城里人的种种笑话。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因经济生产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多向的歧视链。

  自一万多年前在中东“新月沃地”的人类开始农业生产以后,以种植和定居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在与游动采集社会的竞争中,迅速取得压倒性胜利,越来越多的采集者变成了农民。在近代进步史观的价值体系里,种植农业是进步的,采集是原始落后的,因此,从采集向农业转变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发展。但20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则描绘出另一幅历史图景:农业出现后的大多数时期,普通农民的生存质量并不比采集者好,比如,摄入热量更低,身体更不健康,寿命更短;同时,劳动强度更大,劳动时间更多,受同类压迫和欺凌的机会更高。

版面编辑:邓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