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读书 > 正文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带着问题去读书

文|柯文
2022年06月07日 09:58
经历时是无法预知结果的,我们都不知道最终会如何;然而,重构历史时,我们已然知晓结果,历史学家会把精力放在理解上,解释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
《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的旅程》,柯文 著,刘楠楠 译

  [前记: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并非生来就是历史学家的料。后来怎样成了历史学家,是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我生于1934年,在纽约州长岛北岸的大颈(Great Neck)地区长大。高中时我数学学得最好,职业测试说,我大概会成为工程师那类人。我父亲威尔弗雷德(Wilfred)及他的几个兄弟,还有我祖父约瑟夫(Joseph)都从事男装制造业。父亲以为我也许会对工厂的生产加工感兴趣,所以在我大概16岁时,有一天他和我坐螺旋桨飞机从拉瓜迪亚(La Guardia)机场到费城——父亲公司的工厂设在那里,而业务和销售办事处则在纽约市。我们花了一天时间检查男士正装、休闲西装、西裤的生产机器,跟工厂工人、经理聊天,然后返回机场,坐上飞机,到家正赶上吃晚饭。孩提时代以来,我对商业整体抱着消极的态度——似乎全是挣钱而已。(1954年初,父亲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人生的前17年,你一直轻视金钱,视金钱如粪土,认为富裕如同犯罪。”)费城之行后不久,我就告诉父母不想从事制衣行业,他们一向了解我的喜好,因此对这个决定并不感到奇怪。

责任编辑:李佳钰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