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小兵 朗读丨詹慈媛
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面向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青年会等机构、社团,以当时的新青年为主要对象,先后做了三十余场通识性讲座。如今,这些讲演被汇集成一本别致的小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一百年后的中国青年,同样面对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与世代,内心也充满了挣扎与焦虑。重温任公的这些讲演,无疑对当下别有一番意义。
作为“过气”的人生导师,任公没有挟洋自重的傲慢,更没有倚老卖老的矫情,反而是在自省之中与青年人促膝谈心,平常话语中多了几分自然的真诚。在这些讲演中,任公强调“人之主体,乃在良知”,主张追求卓越、坚忍不拔的人格自觉,强调做第一流人物的“少数人责任”。与此同时,他又宣扬学问有其内在的价值,不以学问为稻粱谋,更不以之为敲门砖和投名状,这样学界才能形成高洁清贵之气,学者贵自重,学界以外才会珍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