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核心和本源,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孝”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里,是一个会意字(如图),描述的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位老人走路的样子。既然写在甲骨和礼器上,所指就不大可能是普通人家的父母,而特指已经过世的列祖列宗,孝的涵义则是祭祀、是追孝。
汉代以来,封建君王奉行“以孝治天下”,于是孝的内涵从祭祀先祖转向子女对自己父母的爱和敬。《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则成了“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说,孝就是子女做一些对父母好的或有益的事,是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至此,孝被赋予了两层含义:一是追孝,二是奉养。它既关注了人的“生”,也关怀了人的“死”,是对生命终极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系统安放。
创新孝道,让孝道文化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