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热议 > 正文

蒙自有诗歌无报纸的后方大学生活|故地

文、图|杨潇
2022年01月22日 20:06
在这特殊时刻,没有比尚武精神更能激发一个民族的意志了;并且,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启蒙大众为己任,但要如何理解自己作为极少数受过教育的精英的“特权”地位呢?
蒙自南湖,当年许多师生觉得南湖像什刹海。

  上接:《在蒙自寻找西南联大:迁徙之难,初来乍到|故地》

  在某种程度上,联大也改变了蒙自。一位同学跳入湖中勇救落水小学生的事迹,博得了本地人大大的称赞,而轰轰烈烈的灭蝇运动、学生开办夜校教成年文盲读书写字,则富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哪怕为人所诟病的所谓“授受不亲”问题——大约也在一些本地人心中,种下了两性平等的种子。

  如今,关于联大与蒙自(乃至云南)关系的叙事,都少不了要强调这“移风易俗”,不过也许外人会提供另一重视角。长沙临大颇受欢迎的外语系英籍教授燕卜荪(William Empson)也来到了蒙自。这位32岁的剑桥诗人1937年接受了北大的聘书,在卢沟桥事变后,经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北平,并辗转南下。燕卜荪不会说中文,日常生活难免麻烦。在蒙自的第一顿早饭,厨子给他准备的是稀粥,外加一个生鸡蛋和几粒咸花生米。燕卜荪注意到邻座正享用一枚煮鸡蛋,他就试图表示自己也想要一份。好心的邻座不仅帮他翻译给了厨子,还对他说,厨房人员必须先要生火才能满足他的这个请求。当燕卜荪看到厨子们真的在院子里开始捡柴火时,便放弃了所有希望,出门上课去了。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