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生活 > 正文

10亿级捐赠频现!清北浙居三甲,高校基金如何筹资和配置|教育

文|财新 王伯文,尹玉双(实习)
2022年03月19日 15:16
截至2020年底,清华大学基金会资产规模为157亿元,北京大学基金会约70亿元,浙大42.4亿元,越过10亿门槛的还有数家。如何管好这些资金?
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处长郑真江曾撰文表示,目前我国高校的筹资方式仍主要停留在“关系筹资”“人情筹资”“校庆筹资”等层面,缺乏主动意识,在日常的项目策划、渠道开发、关系维护、荣誉奖励等方面,欠缺能力与制度创新。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2021年以来,高教领域大额善举频现,清、北、浙、交等头部高校均收到单笔十亿元级别的捐赠意向。除传统的捐赠渠道外,既出现了曹德旺、虞仁荣百亿投入自办大学,又有互联网大厂纷创“千亿共同富裕基金”投向基础科学、教育创新。当社会慈善资金集中向高校涌来,大学的资管水平能否匹配?

  在中国高校,正式进账的捐资分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善款有明确指向的,将固定流入相关院系、部门、项目,这在过去很多年中都是主要的捐赠方式,其中尤以基建为首;随着高校基建饱和及多样化捐赠需求的涌现,各层次的大学纷纷设立基金会,没有限定用途或暂不需要拨付的限定性资产大多进入大学基金会的账目,通过储蓄、理财投资等进行增值保值。

责任编辑:王永 | 版面编辑:解亦盈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