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有过很多精神疾病理论,但没有一种是靠谱的。直到50年代,在从抗疟疾研究中萌生的染料工业发展为现代医药工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利血平(reserpine)和氟哌啶醇(haloperidol),对它们的研究都指向了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关于这三个抗精神疾病药物以及染料工厂合成的一些有致幻作用的毒品的研究又引发了新的精神分裂症理论,其中,“血清素理论”成为了当时的主流[1]。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有过很多精神疾病理论,但没有一种是靠谱的。直到50年代,在从抗疟疾研究中萌生的染料工业发展为现代医药工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利血平(reserpine)和氟哌啶醇(haloperidol),对它们的研究都指向了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关于这三个抗精神疾病药物以及染料工厂合成的一些有致幻作用的毒品的研究又引发了新的精神分裂症理论,其中,“血清素理论”成为了当时的主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