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热议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甜蜜的生活(中)|亲历

文|王昶
2023年07月14日 08:39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影视界的人才大本营。三所学校风格不同:电影学院似乎偏重欧洲艺术传统,两家戏剧学院偏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传统
马精武(右一)执导文学系91班排演话剧,摄于北京电影学院小剧场,1993年5月。

  念书期间,有幸接受过很多前辈老师的教诲。

  余倩老师也是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创系教授之一,精通古典戏曲。余老师四川人,一口浓重的万县乡音。余老师的课很像传统大学中文系的课,大家一起读《西厢记》《牡丹亭》,文本细读,低吟长歌。

  汪流老师是上海人,衣着一丝不苟,反应敏捷。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文学作品改编时,他要求我们把准备改编的文本先给他看一下。我提交的是散文大家王鼎钧的《哭屋》,这个故事“借一个旧式读书人追求、失败、悬梁自尽的悲剧故事抒发一种亘古的寂寞之情”。汪老师看过后,轻叹一声对我说:“王鼎钧文笔老辣,故事悲凉绝望。你确定要改编这篇作品?”我还是坚持改写了,当然是悲剧。

责任编辑:李佳钰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