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读书 > 正文

记者节:只有我们抵达了人,才可能真正抵达新闻|带着问题去读书

文|杜骏飞
发布于 2024年07月31日 10:50   更新于 2024年11月08日 11:31
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历史,因为我们需要正视历史的真实;那些朴拙平淡的言论,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意见,因为我们需要心声;那些波澜不惊的事件,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新闻,因为我们需要看见真实和具体的人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杜骏飞 著

  [前记:这本书是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关于“新闻人本主义”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指出新闻学应保持批判精神,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义转向,围绕“公正传播”“数字交往”“价值算法”“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人本主义”等概念,解析这个新闻学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强调以新闻人本主义熔铸新闻的专业性。]

  曾经,在人本主义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历史中,我们可能也注意到,其实新闻所弘扬的,原本应该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二为一。但是很遗憾,随着媒介技术的渐次发达,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工具理性的一枝独秀。韦伯曾经说过,工具理性的泛滥必将带来价值理性的衰弱。诚哉斯言,我们传媒的今天,大约就是一个明证。被技术革命所刷新的“专业主义”,还将进一步加剧人本精神的衰弱。对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哈贝马斯对于交往理性有自己明确的观念,他强调交往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强调我们人类需要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只有这种全景式的交往,才会是我们战胜机器时代工具理性的唯一法则。福柯有一段话,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思考框架,他说:权力并不只是压迫性的,它还要致力于生产。显然,在权力批判方面,他比阐释权力反抗的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更为深入。事实上,权力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有鼓励我们为其所奴役、为其生产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佳钰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