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曾写道:“我特别讨厌一个广告:一位60多岁的妇女,原本患有风湿痛,服了些药后竟神采飞扬地打网球,广告结尾是所有人欢呼:生命没有极限!”生命怎么可能没有极限呢?饱满的生命固然令人向往,但生命本身也有诸多实际的界限,比如健康、时间和资源。更何况,年轻时和年老时看待极限的态度并不相同。人逐渐衰老的过程,就是一步步逼近极限的过程,而死亡则被大家称为大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深入研究了“极限情境”的案例。他指出:“我们始终处于情境之中。情境在变化,机遇也在涌现。如果错过了,这些机遇便不再回来。我自己可以努力改变情境。然而,有些情境即使其暂时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其本质仍然相同,并且其震撼力始终存在:我必须死亡,我必须受苦,我必须挣扎,我无法逃避偶然性,我不可避免地陷入内疚。我们称这些存在的基本情境为极限情境。”极限情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面对自身存在的界限时的状况。这些时刻迫使我们接受,并非一切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作为存在哲学的杰出代表,雅斯贝尔斯认为,为了实现“自身存在”,人类必须面对死亡、痛苦、斗争、偶然性和内疚等极限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