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故事 > 正文

廖金威和大山里的本土化支教|故事

文、图、设计|财新 张梅婷
2025年03月02日 09:39
从本地考出去的高中生、大学生成为支教老师和义工,曾在这里接受过支教课程的孩子成为继承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托举家乡,这条“自我反哺”的支教道路怎样打通?
午休过后,孩子们早早等在校门口,要求开门。大门一开,许多孩子冲进学校。

  【财新网】寒冬腊月,连绵群山之间,往日喧闹的中小学已放寒假,春节的鞭炮声要再过半个月才能响起,外出打工的人还要等几天才能风尘仆仆地归家。一个原本静悄悄的村子,一处早已荒废的村小旧址,忽然变得热闹起来。

  上午7点半,这座位于大埔县高陂镇平原村的空置村小敞开大门,几个面容尚显青涩、仍是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已经站在门口等待着。在他们的视线里,几个背着书包、拿着水壶的小小影子从远处开始出现,面孔慢慢清晰。

  “老师,你们这儿收不收二年级的娃?”一位家紧挨着校门口、年纪约莫六七十岁的老人凑过来问。“收的。一年级也收。”一名青年回答。

责任编辑:张兰太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