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忘不了2023年3月6日在上海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的那个下午。
和我3岁的儿子小野互动,以及跟我聊了不到20分钟后,医院儿保科专家就在孩子的病例本上,写下了“疑似孤独症”这几个字。医生给孩子开了几个检测单,包括ADO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和小小韦氏(幼儿智力测试表)等。
在医院的小花园里,我迅速搜索了孤独症的信息。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的孩子得了像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的“天才病”,不善社交但智力超群,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天真了。互联网上关于孤独症的信息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美化成古怪的天才,要么就是重度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说话的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