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热议 > 正文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森林修复政策法规体系有哪些进展与潜力|自然

文|财新 杨涵,李翅(实习) 设计|财新 韦梦 董必奇
2025年05月22日 09:54
从大象、羚牛、野猪闯入村庄和农田,到春季城市里愈发扰人的柳絮,这些看似并无关联的现象,实际上都与森林系统修复密切相关。一项最新报告梳理了296个中央层级政策法规文本,就完善中国森林修复政策法规体系提出建议

  【财新网】20多年前,云南普洱的万掌山林场还在靠砍树维持经营。作为一个企业型国有林场,它要自负盈亏。在一轮轮采伐后,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林场经济也陷入危困。但今天,当人们走进这片林场,会看见林间光影斑驳,思茅松和西南桦迎风挺立,一些珍稀植物正在悄然恢复。

  这场转型始于2017年。亚太森林组织与中国云南省林草局、西南林业大学达成合作,在保有林场经济价值的前提下,逐步恢复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树木,万掌山林场不再一砍了之,而是分级管理;不再从思茅松上无限取脂,而是按照技术规范适度采集;林场还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平衡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种植生长更快的桉树维持短期收益,并用这部分收益支撑成材周期较长的西南桦和思茅松,以此实现互相结合,可持续利用。

责任编辑:张兰太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