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为什么要警惕朴素的“公平感”|神奇的生活经济学

2025年06月03日 16:34
人类似乎天生厌恶不公平,当这种“应得”的不公平发生在与自己在各个方面条件类似的人身上时,厌恶感就会越发严重。但也要小心,“公平感”和“嫉妒心”只有一线之隔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表明,越是人类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也是人类不公平不断拉大的时代。图:视觉中国

  最近有一则新闻,有网友爆料称,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行一项实习计划,可以为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实习的机会,这些知名企业中不乏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报名条件是“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并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后媒体也于兴业银行部分地区的私人银行中心处证实,上述实习计划确实存在,报名已经于之前一周结束,该活动共有40个名额。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公众关注。按理说,私人银行通过赠送附加服务,维系大客户关系,无可厚非。由于银行间的竞争,这些赠送的附加服务越能引起大客户的兴趣自然越好,为客户子女推名企实习机会,可谓是点中要害。但这样的做法,却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举触痛了大众关于“公平”的敏感神经。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李井奎
李井奎,经济学者,科普作家,著有《大侦探经济学》、《在哈佛看美国》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