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等
我一直认为网络课堂只适合有自觉性的学生,现在发现其厉害之处在于,只要你有一点点自觉性,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自觉性放大
我不得不感叹耳濡目染的力量。如果没有一个说中文的老妈,要想知道描述领带的量词就只能背单词
人有三大盲目自信。一个“我的孩子是天才”,一个“我能长寿”,还有一个我死活想不起来。如今我还剩一个自信,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虽然男女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至少我们得承认,在高等学校里,读书的女生已经显著多于男生
运动的目的是模拟真实的生活,通过运动提前熟悉真实生活的逻辑。儿子的问题就是惧怕未知的世界,要想克服,就得让他更多地走出去
Kumon的中译是“公文”,但很多中国学生叫它“苦闷”。从前不管孩子们怎么喊苦闷,只要家长认准就行,现在这些熊孩子们也得罪不起了
十几岁的学生正是爱玩儿的年纪,每天要应付功课就已经违反天性了,还要拿出不多的业余时间,去领导别人干另外一些违反天性的事儿
“祝你开心!祝你好运!”我听了感觉很温暖。虽然不能全心推娃,但孩子们能理解工作的重要性,家人之间能有真诚的祝福,这也算是收获吧
以前想做医生是认为医生的职业生涯有保障,而做科研前途莫测;现在发现科研界也不是那么难混——要不干脆跟教授读博做科学家?
David是创始人,其他人都是志愿者,可以无限免费玩游戏。这让我有些担心,但转念一想:初中毕业的小孩哪儿那么容易就创业成功?
环境问题确实有时间性,这也是格蕾塔揭竿而起的逻辑。她不是讲道理说服你,而是让你热血上头,“救救孩子”。可孩子难道不应该好好上学吗?
让金子发光是一种正义。让被埋没的金子发光,是另一个版本的“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经过疫情和网课的洗礼,高等教育作为看门狗的功能越发薄弱,作为服务商的特征越发明显
面试时老师问他:“你觉得离上帝更近有什么好处?”我儿子说:“我觉得离上帝更近能让学习更专注。”我觉得这个回答比我想象得要好
我跟很多人抱怨过儿子的主动性不如女儿。到底是他主动性差,还是我在有意无意拖延?如果他学会了开车,我是不是就彻底失去了身份?
在立场先行的前提下,他们没有耐心去倾听,只喜欢传播那条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谁把美国大学生教成了这样?答案是教授们自己
现在,她听课的时候脚上踩着走步器,手上织着毛衣。我说这能学得好吗?她说比以前效率还高
文科如果不是顶尖的,后世不会记住你。奥斯汀的出现应该不是偶然的。在她的时代,想必有一批同样才情、同样志趣的女作家
中国有“交学费”的说法,为失败付出的代价都可以在账目上走“学费”这一栏。“你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儿子说:“我学到了不能炒股。”
显然还是粉丝的需求更有力量。到了2020年9月底考MCAT的前夕,女儿一共做了13集视频,积累了一百多个订阅、几千次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