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临床上无计可施、有计难施的几率远远大于有计误施,因为每一个生命的密钥都是惟一,都有由生到死的开阖轨迹
关于看病就医,最好的抉择是告别“白痴型患者”与“智斗型患者”的钟摆律,走出斗气、斗嘴、斗力、斗法的怪圈和医患之间的人性迷局
当务之急并不是跟造物主讨价还价,而是以各种全生、厚生、惜生、护生、卫生的举措,跟病魔、环境、心理、社会等危险因素周旋
诊断的历程如同山道弯弯,总是曲折逶迤,需要跨越诸多“无知之幕”。误诊、误治难以避免,临床思维误区常常比技术短缺更难对付
医院发展由器到气、由硬到软的转折,考验着掌门人的智慧与气度,还有审美鉴赏与文化修养,譬如理念的提炼与坚守,体系的塑造与传达
生命必然由健康走向衰退。轮椅生活是服老适老的生活,不仅活动半径变窄了,领地收缩了,更重要的是身段放低了,心态更加平和了
人们因神秘而产生更深的恐惧,固不如透过魔幻现实的方式,通过对话触摸死亡的温暖,发现死神的可爱,洞悉身后并非虚无,身外也并非虚空
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与亲友告别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教会我们死亡的无常与不可抗拒,还教会我们生命将要远行时的灵然独照
有病治病,叫干预,满眼都是干预,叫干预主义。前者是适宜干预,后者是过度干预,也就是迷信外在技术,不相信内在潜能
在生死面前,那些半吊子彻悟的伪装者,骨子里还是难脱世俗劣根。因此,生死豁达之旅是一次思想脱毛、精神蜕变。要么涅槃,要么打回原形
我们需要一场健康哲学的思辨大赛,让大众明白,“我”(个性化)的健康不能被“我们”(共性化)的健康所取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禀赋
过度治疗的临床境遇之一是哲学修辞的缺失——血压升高不等于高血压病,骨骺减少不等于骨质疏松,肾功能减退不等于慢性肾病
对尊严的强调与强化,是医学关注由生物向生命提升,由物化向精神变轨的征象,物有所值,命有所尊,后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