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成了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慨叹,也成了最近一个热门的话题。
日前一个自述“二本”毕业的大学生,发展遇到瓶颈,对目前的工作与状态不满意,于是感慨到:“如果没有读书,没有攀登过九尺高台,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回到鼠洞,就这样心安理得平淡度过此生。但是偏偏见过外面的精彩的世界,一无所获回到鼠洞又怎可能安于现状?学历成了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一句话道尽了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尴尬,因此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学历成了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慨叹,也成了最近一个热门的话题。
日前一个自述“二本”毕业的大学生,发展遇到瓶颈,对目前的工作与状态不满意,于是感慨到:“如果没有读书,没有攀登过九尺高台,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回到鼠洞,就这样心安理得平淡度过此生。但是偏偏见过外面的精彩的世界,一无所获回到鼠洞又怎可能安于现状?学历成了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一句话道尽了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尴尬,因此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事实就是,第一已经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了,第二,教育支出换不来高薪就业,第三,本来就没有足够多的高附加值岗位,第四,以上会让年轻一代陷入迷惘继而可能质疑体制
学财政学经济学,去送外卖,合理吗?
学的怎么样?专业课记得多少?
学财政学做外卖员合适吗?
综上所述,作者并未了解学历-孔乙己的长衫之中所蕴含的问题。连起码的调研都没有了解,洋洋洒洒写的文章,问题极大。 将问题归因为学历升级-社会思想未转换的简单看法,忽略了真正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分配方式的深层次问题。 总结,居心不良。
文中说的并不是现实情况。 其一,本文的大逻辑是因为高等教育扩招,所以大家都是底层劳动者。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的扩招并非是社会需求导致,而是gov的需要导致。在这一点上,国家在教育上确实花了钱,公立本科学费很低就可以体现。但是科研经费的总投入比是不大的,所以可以说教育经费更多的是支撑大学运转和大学扩招的钱。 谁制定规则,谁出钱,所以并不是大学愿意扩招也不是社会愿意扩招,而是gov规划的扩招,当然人家也出钱了,提升了总社会学历。 其二,考研热,文中用宏观的数据来看考研热,提出单科>30或40就能有机会,此观点有错误,并不是>30就有机会录取,而是说当你考研达到了国家线且单科成绩高于这个最低标准,你才“有资格”进行调剂,但是通常由于考研是定向考试,分数由于两门150分专业课+两门100分文化课组成(各个专业不一),专业课由各个学校的老师进行判卷,分数基准不一样,有些学校会压分,直接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调剂到其他学校,哪怕他超过了这个“资格”。 所以这里的看似>30或40,其实只是“有资格”并不是说过这个分就有可以有学校上。大部分专业至少要超出15-30分才真正有机会调剂上。
招收比例如此之高,分数线如此之低实属罕见。持续扩招的政策原本也有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自然逃不掉滞后性累积的结果。
国家扩招普及高等教育,本意就是让毕业生打螺丝、送外卖?到底是孩子们放不下身段,还是产业升级没有到位?
又不是过了考研国家线就有学上
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