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关于单身青年的讨论越来越多,彰显了人们对于这一新兴人口现象的好奇。但与此同时,不解、误解甚至是“单身歧视”也甚嚣尘上。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单身青年?其特征和生存状况如何?本次推文基于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多项追踪调查数据,从单身青年的人口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着手,提供了我国单身群体的人物画像,并试图对“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单身社会”这一有意思的问题进行讨论。
对“单身社会”的定义来取自美国纽约大学艾里·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里的介绍,“单身人口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并逐渐赶超核心家庭数量”。其产生的背后,是世界范围内青年生命历程的去制度化与去标准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崛起,及其所打造的都市生活支持体系的形成。综合国际标准与我国法律设定,我们以20-49岁的青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并重点关注35-49岁有晚婚及不婚趋势的实践者,他们为理解我国社会个体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单身青年的群体画像
在传统东亚文化中,单身常常被污名化,并与孤独空虚、偏离社会规范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但随着社会发展,儒家文化下沉重的家族期许和婚姻规范与青年的社会经济现实产生了张力,单身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平衡自我需求的选择,其性质也在发生快速的变化。简要而言,我国单身青年呈现出以下4方面的人口特征与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