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热议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甜蜜的生活(下)|亲历

文|王昶
2023年07月16日 08:34
电影学院本科生四年中大概看过3000部电影。大量电影看下来,再看任何一部电影,看过片头就可以判断是否还应继续看下去,此所谓建立了电影感。这种神秘的电影感是电影学院师生自鸣得意的秘技
前排左起: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91班毕业答辩委员会委员丁牧、钟大丰、王迪、王兴东、刘一兵、苏牧。后排左起: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91班全体毕业生周晓航、万映辉、邵晓黎、罗伟、梁德武、胡坤、孙皓、赵天宇、邓萌、王昶、阮慧勤、滕华弢,摄于1995年5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学院的培养目的比较明确:培养制作艺术电影的“作者”(Auteur)。《电影手册》派的教父安德烈·巴赞的“作者论”对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和随后的全球艺术电影提供了理论基础:电影人也是“作者”。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二战”之后的艺术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后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巅峰时期的欧洲艺术电影(1960s—1970s)、苏联“解冻期”(1953—1958)的艺术电影、旧好莱坞(1930—1945)和新好莱坞(1960s—1970s)、台湾新电影等等。

责任编辑:李佳钰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