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姑娘制作视频号“沙白白的频道”,称自己因患红斑狼疮20多年,发展为肾衰竭,决定放弃治疗,并在赴瑞士“旅游”前后,以倒计时的方式发布了多个视频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直至频道不再更新,头像也转为黑白。视频引发公众对生死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困扰着个体、家庭和医生,甚至整个社会;它们涉及生命的质量、死亡的本质和条件。
有相当多评论认为,这一事件有把死亡或者自杀浪漫化的倾向。我正在看的两本青少年小说,恰巧触及浪漫化死亡的话题。两本都是畅销书,都改编成了电影,但也收获了许多负面评论:人们谴责作者将残疾/疾病/死亡/自杀浪漫化,因而任何喜欢这两本书的人,都是在利用残疾人或病人,本性很糟糕。
如果活着没法浪漫,那浪漫化死亡又何过之有
是谁在将死亡浪漫化?或者是谁在将这类悲剧事情贬低化?当然不是死去的事故主人公,而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
作为曾经的医疗工作者,特别能理解重症患者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残酷的,毫无浪漫可言~
需要这样的深入思考与表达
你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所以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对自己生命历程的选择。你可以不理解,但请尊重。
在您的价值观里面,认同才是尊重么?我不同意,我认为批评和谴责以及惩罚同样是一种尊重!我们尊重一个人难道是因为认同一个人或者同情一个人么(在任何情况下同情当然都是很必要的,这没有问题)?不是的,我们尊重一个人,是要把他当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本质上是要尊重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无论是批评一个人、谴责一个人甚至是审判和惩罚一个人,都是在尝试理解一个人,而且是以把对方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行为能力的人去尊重。不辨是非(读者、观察者心中的是非)不是对一个人的思想和选择的尊重,而是一种亵渎,是不把对方当作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来看待,更像是要做对方的“监护人”!
浪漫化死亡或残疾都没有问题,肉体的死亡只是永续灵魂历程的一个段落的结尾,没什么好悲伤的。有问题的是自杀,自杀是可憎的!沙女士的错在于自杀,至于她为什么自杀,既很重要也不重要。
你是即把死特当回事儿,又完全不把死当回事儿~但是话又特能说,说又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