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趁着暑假,我想带女儿逛逛颇有人气的无界美术馆。我提前在网上搜寻信息,看到有网友抱怨,展馆里横冲直撞、大呼小叫的顽童太多,令沉浸于光影之美的观众频频“出戏”,极度影响观展体验。我看了心情有点复杂。
暑假“神兽”出笼,公共场合“含童量”大增,难免打扰到其他人,社会上“厌童”声音渐响。这又引起家长们的反弹,呼吁建立“儿童友好社会”,拯救向下俯冲的生育率。对儿童的态度成为一个撕裂社会的话题。
我深知儿童活跃的天性,女儿也曾是顽童一枚。她上幼儿园中班时,有一次我带她和小伙伴参观陆家嘴的一个私立博物馆。一开始娃们还耐着性子听家长讲解,半小时后坚持不住了,在展厅里追逐打闹起来,把博物馆当成游乐场。工作人员忍不住过来提醒,我们赶紧撤离,保住剩余不多的颜面。
说到底这么麻烦,还有谁想生
家长没有尽力去约束,拿小孩天性做借口才导致厌童的出现
主要是你自己心里过不去
孩子首先是父母的孩子,但也是社会的孩子。恰当的引导和合理的教育有可能改善孩子的行为,但实际上并不总是有效,社会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应该适当的低于成年人平均水平
一次意大利之旅让我印象深刻:走在我前面几米远的四口之家,最小的孩子5岁左右。说话声音对他们来说可能稍微大了一点,家长认为打扰到我了,一边提醒孩子小点声,一边回头向我道歉。而我还没有意识到有噪音。并不是说外国人都不扰民,只是说孩子的行为是由家长引导,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
80后这代人被上一代管的太厉害,发誓要让自己的孩子自由发展,就有了现在这番模样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些父母真的需要好好照照自己。
熊孩子背后是熊家长。
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