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专稿作家 > 方益昉 > 正文

1862年海归朋友圈:从种牛痘开始的西医东渐|医话

2021年07月08日 12:56
海上文化名人王韬的日记《悔馀漫录》意外绽露观察近代科技与医学入华社会场景的新视角,令后人近距离感受同治中兴掀起的启蒙西风
1904年落成的同仁医院新大楼
方益昉
旅美学者。历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外籍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奥斯勒健康人文与医学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领域聚焦社会医学、科学政治学、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等。

  1862是同治元年,海上文化名人王韬(别号天南遯叟,1828-1897)遭遇惊心动魄的中年变故。王韬是否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出谋划策,因此招来清廷通缉,史家各有论述不同。虽说“黄畹事件”算不上诸多涉外历史事件中的要案,但王韬是年设法逃脱,流亡海外,此事确凿。其日记《悔馀漫录》(图一),不但提供了逃亡细节,还意外绽露观察近代科技与医学入华社会场景的新视角,令后人近距离感受同治中兴掀起的启蒙西风。

  日记作于“同治纪元岁次壬戌”,4月20日落笔,起初仅寥寥数行。“抵沪。得见慕君维廉,即往黄春甫家暂住”。空缺5天后又记,“至麦领事署。从此闭置一室,经一百三十五日”。再次续篇,要到盛夏时节了。可见政治避难,古今同样难受,哪怕藏身领事馆。从老家长洲甫里,即如今昆山甪直,潜入上海后,王韬一直惊魂不定,哪有情致下笔如注?所幸以往10多年结交的墨海书馆新朋旧友,一路竭力襄助。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邓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