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生活在皇权专制社会里,大多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表达“壮志未酬”悲愤之情的诗数不胜数。这类诗中,首推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千古绝唱。在一些后人心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已演变成“壮志未酬身先死”。网上有不少人问“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在什么环境下写的、典故是什么,等等。[1]
这首引得千载“壮志未酬”的英雄们同悲共愤的著名七律,写于760年。759年底,也就是唐肃宗乾元二年12月,杜甫到达成都,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杜甫心急如焚,然报国无门。因此,杜甫拜访武侯祠时,感慨万分,写下《蜀相》这首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