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专稿作家 > 李大卫 > 正文

有电影,没有国家|猎读

2024年02月06日 08:54
当时年轻的美国,接纳了旧世界的文化遗老。这个人群当中却有奇才出现,传记作品《卓别林对美国》,所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卓别林对美国》书封

  本栏目上周介绍的拉赫玛尼诺夫传记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对于一个新移民,如何适应所在国家的环境,不论是从政治制度还是生活方式来说。对于那位俄罗斯音乐家,为了免于社会动荡带来的风险,他逃离由彼德格勒和私家庄园代表的心理舒适区,极大程度上牺牲了创作活动。他得到的补偿是可观的经济回报,还有媒体制造的巨大名声。

  当时年轻的美国,就是这样接纳旧世界的文化遗老。他们当中的成功者通常已经是名人,只是通过一番自我改造,从而更加适应新环境。还有另一类文艺家。他们并未出生在美国,身上明显保留了原生背景的痕迹,却要和本土出身的同行竞争。对于他们,成功的策略便会复杂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起点更低,试错余地更小。但这个人群当中却有奇才出现。近日笔者发现的另一本传记作品《卓别林对美国》,所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邓舒方
李大卫
文化评论人,生长于北京,其他文字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恐龙和猫》、评论集《天堂的滋味,只要一文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