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饕餮都爱大闸蟹。但是,从前真正横行江南水域、覆盖面最广的,却并非大闸蟹,而是一种比大闸蟹小、螯上不长毛的河蟹。这蟹也是螃蟹的一种,故乡俗称杜蟹、草蟹。杜蟹的杜,其实很有文化,在故乡多用于指称本地产的东西,比如杜酒,即是家酿自酿的薄酒,不是外来物品物种。所以,称之为杜蟹,相当于说土著原产地螃蟹一类。
杜蟹或者说草蟹,型体比大闸蟹小许多,小的如硬币铜钱大小,大的比银元稍大,赶得上毛蟹,但大多数如银元大小,除了螯上无毛,其他地方与今天人们所见的大闸蟹都一样,不过具体而微而已。这种杜蟹,过去曾经是故乡水域当之无愧的主人之一。每一条河里,沟渠里,稻田里,但凡有水的地方,都会有这种螃蟹。它们喜欢在河岸、田埂上挖洞作穴,秋天以后,沟渠稻田里水或干或浅了,它们就入洞。那些堆有新泥的稍大洞口,基本上都是蟹洞。螃蟹白天多呆在洞里,晚上才出来游荡觅食。但是,我小时候还常见杜蟹横行“霸道”,在路上招摇而过。当然,螃蟹带着一群小螃蟹在路边爬行的场景也常见。只不过,一有动静,它们便落落索索地急着钻进了路边草窠。有时捉到母蟹,翻开脐盖,里边会有非常多的小螃蟹受惊吓而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