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mini+ > 专稿作家 > 米琴 > 正文

米琴:《罗刹海市》的美丑观

2023年07月31日 11:03
罗刹国人只是有自己独特的外貌审美标准,在道德是非上并未“美丑颠倒”。马骥以假面谋得高官厚禄,在罗刹国受到孤立
资料图:蒲松龄雕像。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罗刹海市》引发出对美丑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不同地域或族裔审美观的不同,美丑与肤色的关系,外貌美丑与道德的关系,外貌美丑与是非的关系,以及美丑与性别的关系。图:视觉中国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罗刹海市》引发出对美丑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不同地域或族裔审美观的不同,美丑与肤色的关系,外貌美丑与道德的关系,外貌美丑与是非的关系,以及美丑与性别的关系。

  首先,“罗刹”这个词就与肤色有关。这个词最早见于古印度颂诗《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而最早在印度土地上居住的就是一群皮肤相对较黑的人。罗刹在《梨俱吠陀》中则是恶鬼的一种,黑身、朱发、绿眼,与人类为敌。唐代的玄奘法师将《梨俱吠陀》意译为《歌咏明论》。蒲松龄描写的罗刹国的人就是黑皮肤,又被形容外貌像妖魔鬼怪,但小说并没把罗刹国人描写成是杀人恶魔。至于元明清时期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可能只是一种音译。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解亦盈
推广

米琴
留美比较文学博士,曾在美任教。中文著作有《爱情十九谭》《人生与社会思辨录》等。从2011年起为财新网撰写“名著的启示”专栏。